(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周 朝
又是六一,这是一个很能让人浮想联翩的日子。尽管一大早,微信群里就图文并茂地互道祝福,大家如同回到了童年。但是,我,依然不能全身心地欢欣鼓舞,因为,我知道,在遥远的乡村,还有很多被留守的孩子,这个节日,距离他们,还遥远得很!
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掠过大地之后,朴素的乡村再也按捺不住土壤深处的萌动,于是,从简陋的家园出发,人们开始寻找生活的方向,踯躅的身后,是一望无际的田畴,是饱经风霜的父老,是牵肠挂肚的儿女。
从此,"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就常年在城乡的路上留下匆忙的身影,尽管他们为了城市的日新月异勤奋而执着地奉献着举家之力,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他们仍然无力给家乡的儿女一个全部意义上的家园,他们"把孩子留在了乡下,像荒草一样生长"。一天又一天,被搁浅在乡村的那些儿童的问题,便清晰而严峻地给社会提出了警示,我们该如何为这些备尝疏离之苦的留守孩子打造明天?
有关数字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6000多 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在这个数字后面,隐含着的问题,已经开始令社会不得不痛心应对。
在诸多文字中,我们不止一次地获取这样的片段或者信息:由于非常态的生活背景导致了某些留守儿童在未成年的路上红灯凸现,字里行间,皆是挞伐儿童父母之言,这种简单而片面的论断掩饰了问题的本质,弱化了社会的责任,误导了人们的视线。因为,留守问题不单单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当这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时,我们的思考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层面上,而是应该拨冗关注社会肌体所潜伏的弊病,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对留守现象进行严谨的显微和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聆听到留守孩子的真切心声,才能为城市和乡村的牵手提供积极的参照,才能为社会的发展甄选出较好的抵达向度。如果,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指数是建立在荒废了孩子的未来之上,那么,这个指数,不要也罢。
我来自乡村,我常常满怀悲悯之心行走在乡间路上,触动我的不仅是那些留守孩子期盼的眼神以及他们贫乏的生活境况,更有在这种表象背后蔓延在乡村的对留守儿童现象的熟视无睹以及刻意的冷漠,甚至是关爱的苍白。
我会停留,我会走过,我还会离开……当我沿着这些孩子稚嫩但充满了期待的视线走出很远很远之后,我知道,我仍然和这些孩子在一起,一起欢乐和悲伤,一起沉默和向往。但我改变不了什么,我的无力让我有一种负罪感,我只能用乏弱的文字给于点滴关爱,但这种矫情与关爱,似乎又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有一句话一定讽刺的就是我:宁愿直面真诚的伤害,也不要接受虚伪的关爱。
儿歌《虫儿飞》中唱到:黑黑的天空低垂/ 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